如果评估渗漏会对周围建(构)筑物造成倒塌风险,或者需要收集并回用底层水,可以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及周边设置防渗膜。复杂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的外侧和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,防止周围原有土壤的侵入。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,可以是溢流立管、格栅溢流井或雨水排放口。溢流设施顶部一般应低于集水面100毫米。进水口、溢流口应设置碎石、消能坎等消能设施,防止水流冲刷和冲刷。
生物滞留设施应分散布置,规模不宜过大。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流域表面积之比一般为5%-10%。前池是湿池的预处理设施,起到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的作用;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石料结构,以利疏浚;前池应设有疏浚通道和防护设施、护岸。形式应为生态软护岸,坡度坡度(垂直:水平)一般为1:2-1:8;前池沉淀区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入库径流雨水SS污染物负荷确定。
下沉深度是指周围铺装地面或道路以下绿地下沉的平均深度。下沉深度小于100毫米的下沉绿地面积不计入计算范围(受当地土壤渗透性等条件限制,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(不含设施),对于湿地等水面设施渗塘、雨水湿地,指储存深度,渗滤池前应设置沉砂池、前置池等预处理设施,去除大颗粒污染物,减缓流速。在有降雪的城市应采取弃溪、排盐等措施,防止融雪剂对植物的危害。
渗滤池应设有溢流设施,并与城市雨水下水道系统和超量雨水径流排水系统连通。渗滤池周围应设置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标志。道路绿化带使用生物滞留设施时,若道路纵坡大于1%,应设置挡水堰/挡坎,以减缓流速,增加雨水渗透量;靠近路基的设施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,防止损坏路基。稳定性受到影响。
根据现状地形和景观要求,设计了以下三种形式:利用现有截洪沟,将其改造成具有集、蓄、滤三种功能的生态水渠; 在山坳处设置引水渠,引入山上雨水,人工湿地过滤净化; 根据现状地形设计透水收集渠道、渗滤沟+穿孔管+储水池或渗滤池。